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临河村共3个居民组300户1600口人,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占60%以上,主要是做外加剂产业。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0余万元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。2000年开始移民,现已全部完成搬迁,老村全部进行复垦。 该村深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坚持规划先行、功能优化、服务配套,在2000年规划时就设计了3条主巷道、19条支巷道。2022年经过和美乡村建设后,巷道建设开阔疏朗,3条主巷道宽度均为15.7米,19条支巷道宽度均为7米。村庄风格基本统一,着重突出晋南民居风貌。公共服务配套完善,硬化、绿化、亮化、美化全覆盖,一体建成临河村党群服务中心、新型职业农民多功能培训大厅、便民服务中心、日间照料中心,让农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。 临河村的公共服务模式,是万荣县功能综合、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缩影。万荣县着眼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,下大力气推进农村“六优”,不断的提高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优化党群服务。全县207个行政村按照“办公集中化、服务最大化、功能标准化”的思路,全部建成党群服务中心,实现党务、村务、服务、商务、医务、小广场、晒粮场、大会场、运动场“五务四场”全覆盖。优化教育供给。 万荣县着眼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,不断的提高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(万荣县委宣传部供图) 2016年以来共新建公立学校7所,改造乡村学校166所,努力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,加快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、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。优化医疗服务。全县14家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基本标准,207个农村卫生室完成“六统一”标准化建设,“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”实现全覆盖,县域综合医改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。优化养老服务。建成运行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07个,在财政补贴支持下,每个老年人每天花费2-3元就能吃到可口热乎的饭菜,并且享受到医护住娱一站式服务。优化文化服务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274个、文体活动广场128座,为群众提供书画、象棋、篮球、乒乓球、图书阅览、戏剧排演等公共服务,成为群众身边的文化俱乐部、村民会客厅、老人休闲房、青壮运动馆、妈妈排演场、娃娃自习室。优化便民服务。实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、村级便民服务站全覆盖,推动乡村食品小经营店备案、食品小摊点备案等149项高频事项群众自助可办,实际做到“民事不出村,村事不出镇”。 临河村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持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(万荣县委宣传部供图) 临河村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持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,扎实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与厕所革命、厨浴革命、乡村绿化统筹衔接,建成1座日处理200立方米的微生态滤床污水处理站,铺设下水管道7248米,完成农户“水冲式”厕所改造320户,彻底改变了过去厨卫排水靠倒、厕所靠抽、巷道污水雨水乱流的历史,呈现废水入管、循环利用的新气象。 临河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做法是万荣县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“343”模式的具体体现。万荣县坚持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“首场硬战”,因地制宜探索有效模式,有效实现了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区域性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。 着眼以“小资金”撬动“大项目”,采取县级财政投资一点、村集体经济贡献一点、群众自发出资一点“三个一点”的方式,累计投资3.8亿元,铺设与城市标准接轨的乡村排水管网1100公里,完成农户“水冲式”厕所改造1.3万户,建成村级“水冲式”公厕122座,全面实现雨污分流、污水入管、废水进站、回收利用。 因地制宜将全县14个乡镇207个行政村分为四大类开展治理,着重选用具有投资少、工期短、易操作、成本低、可循环、生态美等六大优势的微生态滤床技术建设污水处理站,推动农村污水有效处理。纳管处理方式。将城区周边村、城中村生活垃圾污水全部纳入城区荣碧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,覆盖解店镇12个村,受益人口3.6万人。集中处理方式。对规模较大的独立村庄,采用集中处理模式,在通化镇、南张乡、荣河镇、汉薛镇、裴庄镇5个乡镇建设19座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站,受益人口8.4万人。分散处理方式。对远离城镇且居住相对连片的村庄,采用管网并联、资源整合的分散处理模式,在通化镇、荣河镇、裴庄镇、光华乡、里望乡、贾村乡、南张乡7个乡镇集中建设13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站,覆盖33个村,受益人口6.8万人。资源化利用解决方法。对人口偏少、居住分散、位置偏远的村庄,一方面结合农村户厕改造,实现生活垃圾污水就近还林还田资源化利用;另一方面建设小型污水收集池集中转运治理。 有效破解运维难题,确保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“建得好、管得好、运行好”。水质排查监测机制。通过县级抽查、部门检查、乡村自查,定期对全县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排查检查。中水回收利用机制。坚持利用为本、长效运行,目前万荣县11个微生态滤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站,年可回收利用中水38万立方米,总收入17万元,基本可负担污水处理站运行的成本。日常巡检管护机制。站点验收移交后,按照“谁受益,谁管护”的原则,明确以乡镇、村为责任主体,加强设施运行维护。